人大代表張金華:通航產品要造得出飛得起用得好
航空應急救援因其快速、高效、受地理位置限制較少的優勢,是災難應急救援的“最后十公里”,在防災抗災行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國的航空應急救援裝備體系主要以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為主,而作為其中重要的一支救援力量,無人機、飛艇、系留氣球等其他飛行器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作為飛艇、系留氣球等浮空器研發制造領域的國家隊之一,航空工業特飛所在緊跟社會需求加大產品開發力度的同時,也開始更多地關注浮空器的應用、通航市場的發展以及通航產品的適航取證等方面的問題,將眼光投向了浮空器這個細分產業鏈條的更多環節。兩會期間,就上述問題,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航空工業特飛所高級主任設計師張金華。
浮空器在航空應急救援中大有作為
作為人類開發、使用最早的一種航空器,浮空飛行器具有一般飛機和直升機都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技術人員出身的張金華對此了然于胸,“首先,浮空飛行器具有很長的留空時間,可以長時間地留空執行任務。其次,浮空飛行器升空高度高,檢測范圍大,檢測精度高。此外,在使用方面,期機動性好的基礎上還具有較高的經濟性和安全性。”
因此,浮空飛行器在我國應急救援體系中具有十分廣泛的用途,可進行空中監視、高空監測、預警、通信指揮和人員救護和物資運輸,完成其他航空裝備難以完成的救援任務。
近年來,航空工業特飛所正在研制并已成功研制了一系列的航空應急救援裝備,比如AG600大型水陸兩棲飛機,“海鷗”300、AG50、AG300等通用飛機,以及DFX100等水面飛行器。除此之外,特飛所還研制“提高航空應急救援能力為浮空飛行器除了在軍事需要和一般民用運輸之外開辟了一個新的需求空間,為航空產業的大發展提供難得的推動力。”因而張金華對系留氣球、各型飛艇的市場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初步估計未來30年系留氣球需求量可達350艘、各型飛艇需求量可達300艘,我們預計未來系留氣球和飛艇市場占有率可達40%。”
盡管航空應急救援的重要性正在得到越來越廣泛地認可,但是面對突發事件,我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仍然存在著反應速度慢、手段單一,以及各方協同能力弱等不足。也正是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張金華在采訪中告訴記者,“國家應該編制利用航空裝備包括特種飛行器進行應急救援的近期和長遠發展規劃,做到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對此,張金華有著更為深刻的思考。
結合特種飛行器的發展前景和荊門目前已有的產業基礎,張金華建議在荊門地區建立國家航空應急救援中心,“這不單是對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響應,也是航空產業融入地方經濟的直接一步。”一方面,荊門市具有建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相應的基礎設施條件保障,在航空應急救援方面具有明顯的地域優勢,并且構建了包括漳河水上機場,以及宜昌、襄陽、恩施等7個通用機場在內的機場服務網絡。另一方面,荊門被定位為我國最大的特種飛行器生產、試驗、試飛基地,對通用航空全產業鏈發展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有利于通航產業的高度聚集。
讓更多國產通航產品飛起來
通用航空為基礎的航空應急救援必須依托航空制造業、航空運營業和航空服務業的緊密結合。當前,我國通航產業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時期,這為國內的通航制造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然而,在通用航空器的研制過程中,適航取證時間長正為所有通用航空器研制單位所詬病,也成了制約國內通航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通用航空器的取證時間一般都會超過5年”,這是張金華長期調查研究得出的結果。這個問題不解決,通用航空器要造得出、飛得起、用得好這個目標就無法實現。
“通用航空器適航取證時間長,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需求牽引不足,我國民用飛機研制基礎薄弱,如航電系統可供選擇的取證設備很少,導致很多設備都需要進行適航取證工作;其次由于研發人員缺乏設計經驗,加大了適航取證的難度,這需要與歐美發達國家合作,學習國外的設計理念;還有就是通用航空器研制單位在適航取證過程中,經常等待局方的審查時間,因此局方審查資源有待進一步擴充。”
在張金華看來,“應優化通用航空器適航審定程序,增加適航審定資源,并加強適航審定隊伍建設。”只有這樣,才能提高通用飛行器的審定效率,讓更多合格的國產通用航空產品能夠飛起來,用起來;反過來,這些產品投入使用后,會積累大量的數據和經驗,為以后的通用航空器適航審定提供參考和依據,逐漸形成一個良性發展的態勢。
張金華說到,近年來,特飛所結合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在通航發展方面走出了自己的探索之路,為加快融入區域發展經濟圈的步伐,特飛所還將加快推行輕型運動飛機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設,開展輕型運動飛機國家地方聯合研制中心的建設工作。
圣大通航